服務熱線
020-31705179紅網時刻7月29日訊:
湘陰湘江東支流老閘門口機涵段發現疑似管涌滲漏入水口、臨湘黃蓋湖堤段下馬蹄湖中游段發現疑似滲漏入水口……高危水位下,堤防管涌滲漏、翻砂鼓水等小險不斷,形勢嚴峻。為助力抗洪搶險,7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帶領管涌滲漏檢測小分隊前往岳陽,用科技手段為湖區、長江干堤把脈會診。
7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前往岳陽臨湘。
水漫過堤壩很危險,但管涌危害更大。管涌滲漏形成后,并不會馬上引起潰壩。在開始的時候,它只是若干“小洞”。這些小洞經水流長期沖刷后,慢慢可形成較大的管涌通道。若這種通道直接“穿”過河堤,就給河堤埋下了“定時炸彈”。7月28日上午7時,何繼善院士從中南大學出發前往臨湘,86歲的他精神矍鑠,到達臨湘市聶市鎮毛灣垸便立即攜帶DB-3A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開展作業。此前,湖南繼善高科的工作人員已在安徽廬江、岳陽湘陰、臨湘等地工作數天。
何繼善院士攜帶DB-3A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在臨湘市聶市鎮毛灣垸開展作業。
“只有堵住管涌進水口,才是防止潰堤的治本之道?!焙卫^善院士說,如何在漫漫洪水中找到管涌進水口,便是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的任務。他介紹,水流場與電流場的數學物理模型一致,通過將“水流場”轉化為“電流場”,以測量電流場的畸變來判斷漏水位置。一旦出現管涌,水會爭先恐后通過管涌沖向下游。由于水的導電性大于堤壩,電流一樣會通過管涌流向下游。因此,管涌處的電流密度大,通過測量堤壩來水面的電流密度,就可以探測管涌。一旦找到入水口,便可以及時進行后續的除險加固工作,減少險情惡化帶來的損失。
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的任務是在漫漫洪水中找到管涌進水口,從源頭根治。
何繼善院士一生致力于為地球“把脈”,創立了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和廣域電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重大理論方法。早在1998年,他便提出流場法堤壩管涌滲漏探測理論,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能在汛期惡劣環境下準確探測堤壩管涌滲漏入口的儀器設備。這款儀器在1999年洞庭湖區抗洪期間大展身手,此后在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流域以及洞庭湖水域的20多個省份,共檢測出管涌入水口220多個,查明32座病險水庫的滲漏部位,準確率達100%,為多個險情的正確處險和指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何繼善院士表示,要在汛期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一方面要把堤壩建得更好;另一方面,管涌險情不可能絕對避免,需要用科技抗洪的思想防患于未然。今后可以在汛期到來之前的冬季,把可能有險情的地方通過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排查,然后及時治理,汛期來了也不怕,可以減少險情。
來源:紅網時刻 / 作者:楊艷 陳宇麗
? 2018 版權所有 繼善(廣東)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18153420號